中美的科技對陣: 誰勝誰負?
不論是機械人、電子商務還是 5G 網絡,中國都處於技術發展的前沿,但他們能領導群雄嗎?
header.search.error
不論是機械人、電子商務還是 5G 網絡,中國都處於技術發展的前沿,但他們能領導群雄嗎?
2015 年,中國政府發佈了「中國製造 2025」計劃,希望由「世界工廠」蛻變成為全球科技的領導者。人工智能、機械人、電動汽車及綠色能源是該計劃的關鍵產業。 計劃目標是保持經濟增長,提高 13 億中國人民的生活水準,並與全球參與者,在最具創新性的競爭中佔據領先地位。
自 1970 年代末毛澤東時代結束以來,中國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進步,令數億人擺脫了貧困。解釋道:「如果沒有全球化,這幾乎肯定不會發生。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全球化让中国能够进入全球市场、取得国际技术、引入国际投资。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没有一项事件会对这麼多人的生活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全球化让中国能够进入全球市场、取得国际技术、引入国际投资。
過去 40 年來,中國的增長模式一直基於經濟學家所說的比較優勢。米高·斯彭斯(Michael Spence)说:「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製造业,切入点是缝纫贸易。」自动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製造业劳工,并摧毁中国成功故事所恃的增长动力。因此,中国尝试进步并提升价值链是正确的决定。
斯彭斯解釋:「50 年來,全球供應鏈的組織原則是物色相對不流動的勞工,並利用這些勞工的優勢建立供應鏈。如果科技將勞工因素排除,這組織原則就不再適用。」
目前為止,中國政府成為科技主導力量的努力已經取得顯著成效。斯彭斯說:「有了流動支付系統,有了一系列使用人工智能的金融服務,還有數碼化的營商生態,可以實現新的商業模式。這是非常正面的發展, 是連串重要的選項和機會。」
在建設 5G 網路的必要基礎設施方面,中國是現時最先進的國家之一。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數據,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 當時,世界經濟論壇(WEF)預測,到 2022 年,中國也將成為最大的機械人市場。麥肯錫研究所(McKinsey Institute)一項研究指出,中國佔全球交易額的 42%,流動支付額是美國的 11 倍。簡而言之,中國主導著全球電子商務。
具备了这些条件,他们成為全球科技领导者的目标会否实现?
你可以看到中美之间将会出现一场战略、技术及经济上的竞争。
斯彭斯說:「十年前,你可以看到如果中國繼續增長,中美之間將出現戰略、技術、經濟方面的競爭,我認為這就是現在正發生的事實。」特朗普(Donald Trump)在 2017 年就任美國總統後,美國開始調查中國的貿易政策。美國聲稱中國侵犯了知識財產權,並最終對中國產品徵收關稅。北京對此的回應是以牙還牙。
斯彭斯表示:「你可以看到这些不祥的预兆。在许多方面,与之相关的竞争和战略担忧将开始侵入全球各地经济体的结合流动方式,如投资、知识和技术或甚至乎人才等。」
中国将成為巨大的增长引擎。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迈伦·舒尔兹(Myron Scholes)认為无论两国之争结果如何,中国的成功在持续增长下将会维持很久。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随着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将在几年内倍增,越来越多人离开农业到科技行业开始工作,中国拥有劳动力来推动世界的创新引擎。
舒尔兹指出:「一个国家由一穷二白到今日拥有复製他人成功之道的成就,他们也已经做到了。变得更具竞争力后,便必须自创一番天地。我很尊敬中国人,也尊敬他们在这世界中创新、创造及竞争的能力。